时间:2025-09-10 14:28:59
●问题:近年来,共享充电宝收费不断上涨,但大多存在功率低、电池老化、虚标容量等问题,用户体验不升反降
●根源:共享充电宝的价值高度依赖线下点位,利润被商家分成等渠道侵蚀,只能通过降低用户体验感和提高收费来维持生存
●对策:可通过“自律规范+技术标准+执法协同”三轨并行,多方协同系统性解决共享充电宝行业乱象
近年来,关于共享充电宝充电慢、收费贵、归还难的投诉持续不断,消费者怨声载道。
此前,成都市民李丽娟在成都西站地铁站扫码租借了一个共享充电宝,充电60多分钟,手机电量仍只有20%,收费却高达8元。
这并非个例。记者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搜索“共享充电宝”,截至9月9日,相关投诉近3万条,主要集中于充电效率低、恶意扣费、找不到归还点、客服“隐身”、维权无门等问题。
记者走访成都多个商场、街边商户、地铁站等公共场所发现,目前各品牌的共享充电宝收费普遍在3—4元/小时。有代理商表示,在酒吧、网吧、KTV等人流量大的娱乐场所,共享充电宝收费甚至高达10元/小时。
虽然价格涨了,但市面上多数共享充电宝存在功率低、电池老化、虚标容量等问题,用户体验不升反降。记者查看了多个品牌的共享充电宝标识,输出功率普遍在10—15瓦,远低于当前手机主流快充的功率。部分品牌还存在电池容量虚标、“快充不快”等问题。
日益下降的使用体验,正在“劝退”用户。不少消费者感叹,“多用几次共享充电宝,不如自己买个新的。”
投放市场初期,共享充电宝因便捷、低价等特点,很快受到消费者欢迎。然而,近年来,共享充电宝逐渐成为价格“刺客”。这与企业盈利模式单一、技术投入不足、直营转代理等多种因素有关。
“根源在于其商业模式的内在缺陷。”西华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熊于宁分析,共享充电宝的价值高度依赖线下点位,利润被高昂的渠道成本(入场费和分成)侵蚀,只能通过降低用户体验感和提高收费来维持生存。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共享充电宝企业的主要利润来自租借费用,广告与数据变现能力薄弱。
“客观上,企业由于3C认证、合规成本、运营成本等压力,缺乏技术升级动力;主观上,共享充电宝运营商有意通过延长单次使用时长等方式来提升收益。”熊于宁表示,企业初期靠低价抢占市场,经过几轮行业洗牌后,头部企业掌握定价权,涨价是最直接、最快速的增收手段。
价格乱象还与共享充电宝逐步转为代理模式有关。为降低成本,近年来共享充电宝头部企业纷纷转向代理模式,定价自主权下放给代理商和合作商户。
“代理商、商户都可以定价。”美团充电宝的一名代理商告诉记者,代理模式下,设备费、运维成本、人工成本都由代理商承担。
代理商还需与商户分成。为争夺商圈、酒吧、车站等优质点位,代理商向商家支付的分成比例逐步攀升,部分娱乐场所甚至高达90%。
为维持利润,不少代理商只能靠涨价、削减设备和运维投入来转嫁成本压力,从而陷入“涨价—体验感下降—用户流失”的恶性循环。
为规范行业乱象,近年来,深圳、北京等地先后出台措施,从计费透明、归还保障、投诉响应等方面提出要求,推动行业自律。
2024年3月,深圳市消委会发布全国首个共享充电宝行业自律公约,对计价时间进行了统一与细化。如充电免费时长统一为5分钟,避免租借后发现设备有问题却无法及时归还;今年8月,北京市消费者协会也推出共享充电宝行业自律公约,提出机柜全满无法归还可停止计费等措施。
这些做法值得四川借鉴。“为进一步规范市场,四川可通过‘自律规范+技术标准+执法协同’三轨并行,多方协同系统性解决共享充电宝行业乱象。”四川志存律师事务所律师李苗建议,可由省消协或市场监管部门牵头制定地方性自律规范,构建技术标准与安全监管体系,建立全链条监管与执法机制,引入信用惩戒与退出机制,将多次违规的平台、代理商、商户纳入失信名单。
国家层面也在加紧制定共享充电宝行业标准。7月,工信部发布了2025年第三批行业标准制修订计划,其中包含《便携式共享移动电源技术规范》和《便携式共享移动电源用机柜技术规范》两项行业标准,共享充电宝行业将迎来更严格的规范。
企业也要积极转型。目前,美团、咻电等品牌已进行设备技术升级。“我们正大规模推广快充,输出功率可达22.5瓦。”四川咻电科技有限公司销售人员陈伟杰说,公司力图打破传统的单一租赁盈利模式,把设备屏幕作为流量入口,增加广告收入。
熊于宁认为,共享充电宝在经历了初期的“烧钱圈地”与“野蛮生长”之后,如今亟须构建既能实现可持续盈利,又能赢得用户信任的健康模式,要从理念重塑、模式创新、运营优化和监管协同等多个维度进行系统性重构。企业只有通过优化计价方式、提升服务质量,才能切实改善用户体验、建立用户信任,进而降低获客成本、形成更稳定的收入来源,最终实现长期健康发展。(四川日报全媒体记者 史晓露 文/图)
人民日报社概况关于人民网报社招聘招聘英才广告服务合作加盟供稿服务数据服务网站声明网站律师信息保护联系我们
人 民 网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权 所 有 ,未 经 书 面 授 权 禁 止 使 用